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苏州新闻 > 正文

你只还未全力以赴:给你勇气建造通往幸福之梯

类别:苏州新闻 日期:2016-1-13 17:35:38 人气: 来源:

  书名: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

  作者: 温言

  出版社: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

  出版日期:2015年11月

  内容简介

  为什么我光脚穿了很多年球鞋,也没能安稳、岁月静好?

  为什么我读了许多言情小说,也没能遇上总裁爱助理?

  为什么我阅遍了鸡汤文,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能变为别人的鸡精?

  为什么我读了许多年书,生活还是一筹莫展?

  ★如果不在开始努力之前就设定一个目标,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“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”的自怨自艾中。

  ★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结果挂钩,那么就只能沉浸在“我已经很努力了”的幻想当中,并错把的体验当成努力的过程。

  ★比不努力更的,是你自以为“已经很努力了”,却“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”,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“应不应该努力”这件事。

  娓娓道来却醍醐的人生经验术,分享给前行道上不停行走、心怀梦想的你。

  一部可以让你少在中摸索十年的!

  作者简介

  温言

  大学毕业,伦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,GRE近满分得主,先后供职于埃森哲咨询公司、IBM等500强企业,英国外交机构资深职业经理人。

  与朋友共创播客“彩色斑马”,荣获Apple iTunes 最佳2014播客大,荔枝亲子类播客新排行榜第一。

  著有小说《第二份工作》。

  第2页 :不要用战术的勤奋,掩饰战略的懒惰

  第一章其实你羡慕的,世界终将给你

  问问你自己:如果没有恐惧,我会做什么?然后,放手去做。怕什么梦想遥远,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;怕什么美好的一切消失,咱们先来让它存在。

  1.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,掩饰战略的懒惰

  有人邀请我在“知乎”上回答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意义,一个简单的回答不足以展开,因此我决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彻底地分析阐述它。

  提问者是一名国际会计专业的大学生,她看到自己平时都在努力上课、认真笔记、好好复习,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,而她的很多同学平时都不好好学习、只搞考前突击。这些人虽然学习上少了认真,但胜在活得多姿多彩,学也学了,玩也玩了,有的参加了学生会,还考了雅思,马上就要出国了。所以提问者很困惑:她自己努力学习,却对未来出国和找工作都没有太大的帮助;别人不努力学习,却更有可能获得好的人生。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地泡在自习室,却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?

  对这道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,那些答案有的鞭策,有的鸡汤,有的循循善诱,有的冷嘲热讽。

  如果让我答,我只想引用雷军的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,去掩饰你战略上的懒惰。”

  在这里,天天泡自习室可以先暂定为“战术上的勤奋”;泡了四年以后的结果却依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,那就是战略上的懒惰。

  我上本科的时候,周围的好学生很多,其中不乏各个省市的文理科状元。然而在这些尖子生当中,学习最好的从来都不是一天到晚苦泡自习室的人,而往往是那些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的人——他们智商与情商皆高,往往懂得所谓努力并非流于表面;而那些貌似学习很刻苦的人,其实效率并不高。曾有过一个学期,我制订了学习计划,自己每晚都去自习室学到熄灯前半小时,不过我很快就发现,这种泡自习室背笔记所带来的学术收获,远没有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带来的多,我就放弃了。泡自习室对我最大的意义,只不过是营造了一个“苦苦努力”的幻象,换取我对自己心灵的安慰罢了。

  回到之前那个提问者,她每天除了上课,就是去泡自习室,一直泡到熄灯才回宿舍,第二天一睁眼又前往图书馆去自习。

  你如果问她:“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?”

  她会回答是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。

  那么好成绩有什么用呢?

  是为了能顺利保研。

  保研后又怎样呢?

  保研后读研究生,就可以有个高一点的学历,然后再有个好成绩,今后好找一份好工作。

  可是,如果好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,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向着“找好工作”而努力呢?

  如果在大一的时候,就定下阶段目标为“找到好工作”,那么显然她努力的径就不应该单单是学习那么简单,还应该配合参与学生活动、参与社会实践、寻找实习的机会、学习如何制作修饰简历、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工作技能…………而提问者却是在用天天泡自习室的勤奋,来掩饰她多年来不思考的懒惰。

  当然,许多人学习的目标并没有那么功利,毕竟对于很多人而言,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这一纯粹的目的。但怕就怕很多怀着这样纯粹理想的人在受了几年教育之后,会突然质疑国内高等教育的水准,看不起教授的水平,也看不上同学所做的研究,然后觉得自己多年的辛苦研究和学习被白白耽误了。

  这是一种高级的战略型懒惰,希望利用外在的缺失和不足,来解释自己为何努力却达不到相应的目标。

  无论你接受的是保守的体制内教育还是新颖独特的体制外教育,如果你真的勤奋钻研、静心思考过,那么你从学习中获取的就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,而应该是性思考的能力、逻辑分析的能力,以及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。

  即使你真的进入了一个很差的学校,难道要花费整整四年时间才能认识到这点吗?显然不需要。如果你早就认清了这个现实,为什么不自己做点儿什么来改变学习径呢?

  也许你会摊摊手说:“可是我没有好导师、好教授、好课程、好同学啊!”

  那么我只能说:“可是也没有人你去找到好导师、好教授、好课程、好同学啊!”

  要知道,我们正身处互联网的世界,从美国到英国再到我们自己国家,所有最顶尖最优秀的大学,都在竞相向世界敞开免费的高质量在线公开课;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机构,从十几年前就对外部分了大量汇聚尖端研究的数据库。如果你真的愿意,可以花很少的钱就在网上学习许多专业技能,还能跟着有经验的人一步步地学做案例,线上线下的图书馆里还有的知识海洋…………

  在二十年前,可以说“我没有学习的条件啊”,可在这样一个信息流动速度极快、提倡知识资源共享的社会,一个真正用心努力的人,是绝不会被当前所处的条件的。

  就拿学英语这件小事儿来说,我们身边有许多工作以后学习英语的人,这需要很大的决心,需要很大的毅力,能下来确实很不容易。

  我曾经有个前台同事,每天都利用工作之余背单词,背单词的软件会有打卡功能,我每天都能看到她在朋友圈内的分享:今天十个、明天十个,后天是周末,也有十个…………从不间断。有次她问我:“怎么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英文水平?”

  我反问她:“你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英文水平呢?”

  她回答,因为公司经常有其他国家办公室的人到访,公司内部还有很多美国高管,他们和前台的沟通虽然都是最基本的,但她希望在这些基本交流中能做得更好。

  我说:“我有一个好方法给你,你没有一个全英文的语言,不如给自己报一个近期的考试,考试的压力会你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。”

  妹子说:“可是我觉得以自己现在的水平根本考不了好成绩。”

  我说你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试成绩,而是给自己一些压力,并循着一些有据可依的轨道进行某种系统的学习和提升。它虽然不是唯一的提高英语水平的途径,但确实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法。

  妹子说:“可是我觉得压力好大,让我再想想。”

  回去再想想以后,这个提议就被搁置了。她仍然回去老老实实地背单词,今天十个,明天十个,后天十个…………一年下来,非常不易,单词量涨了三千五百个,却依然不能和外国同事更好地交流。

  类似的例子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,这些例子带给我们的是:

  (1)如果不在开始努力之前就设定一个目标,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“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”的自怨自艾中。

  (2)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结果挂钩,那么你就只能沉浸在“我已经很努力了”的幻想当中,并错把的体验当成努力的过程。

  (3)比不努力更的,是你自以为“已经很努力了”,却“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”,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“应不应该努力”这件事,甚至把问题引向了社会的公平性问题,这对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。

  努力的幻象对已经进入社会的人而言,远比还处于校园中的学生们要大得多。因为成年人要用更加有限的精力和时间,去应付更为复杂熙攘的世界,而努力的幻象,会长时间地我们的时间、精力,以换取少得可怜的结果。

  所以,在努力之前,每个人都应该先问问自己:

  “我努力的目标是什么?我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我的目标有关系吗?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真的需要我埋头学习八小时吗?这八小时里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吗?”

  人生不应该是充满痛苦疲劳的拉锯战,而应该是有的放矢地走走停停。

  第3页 :看似比你幸福的人,往往经历过更大的

  2. 看似比你幸福的人,往往经历过更大的

  我参加过一次新老同事的。

  一个刚加入公司的小姑娘偷偷问我:“你认识Katrina(卡特丽娜)吗?”

  我说:“非常熟。”

  她说:“哦,我好羡慕她。”

  人人都羡慕Katrina,人人都羡慕她的生活。

  她有一个爱她的法国老公,有一个“中法合资出品”的漂亮宝宝,一到假期全家会飞去艾维浓的乡间别墅度假,种花酿酒收获黑加仑。她正在写一本遇见乡间阳光的书,记录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在艾维浓生活的点滴。生活如此,夫复何求?

  可是在这段幸福岁月开始之前,我就认识Katrina了。五年前,她新婚的老公被派驻苏州,于是Katrina向公司申请去上海办公室工作——我们没有苏州办公室,上海是离她老公最近的办公地点。每个周五,Katrina都会匆匆地从办公室直奔火车站,去赶开往苏州的火车,度过一个短暂的周末后,她在周日下午会再匆匆地从苏州火车站跳上开往上海的火车。为了行动迅速,她的随身行李只有一个包。当有人在目的地等你的时候,家也在那里,又何必带太多行李呢?

  我曾经为她打抱不平:“为什么是你去找你老公?应该他来找你嘛!男生累点儿怕什么!”

  Katrina连忙辩解:“他对我很好的,每次都会去接我,只不过他老加班。”

  Katrina辩解的时候总是很用力,所以我们总会把一个问题吞咽回肚子里:“他明明有足够的能力在找份不错的工作,为什么要大老远地跑去苏州呢?”

  有时行动已经说明了答案,只不过人们总在期待时间会给出一份惊喜作为结论。

  半年后,“惊喜”来了——Katrina下车后,看到了来接她的先生,不过先生的手中还拉着另一个女孩的手。Katrina不是一个坚强的人,当场石化在了站台上,然后崩溃了。

  反复了半年后,Katrina回到了办公室。她告诉我,她已办妥了离婚手续,并请我对她的婚姻状态保密。然后她申请调去了另外的部门,再次申请离开了,去深圳做一个长达两年的项目,在那个只讲业绩不问过去的地方,她心地投入了工作。

  也就是在这个项目上,Katrina大放异彩,升职成了经理,然后在一次去芭提雅的培训时,遇到了法国同事、现在的老公。她的老公当时立刻就被她吸引住了,那时的Katrina虽然比两年前要累得多,但却散发出一种柔韧而沉稳的光彩。她不再是个不识愁的小姑娘,她像每一个有很多故事的人一样,在静静地思考。Katrina和她的老公在法国的一家农庄里举办了婚礼,这次是她的老公申请调转了办公地点,从巴黎迁到了。

  Louis(易丝)是我的另一个朋友,我们以前只是点头之交,因为要同时去伦敦待一年,所以熟稔起来。

  我只是陪读,日子悠闲无比,可Louis作为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人重返校园,日子忙碌不堪。

  她不仅要读书,还要自己找房、租房、实习、打工、锻炼身体…………到了第二学期,她的日程更紧了,因为她从国内把五岁的孩子也接过来了,只在伦敦北部找到了一所愿意接收的幼儿园。每天一早Louis把孩子叫醒,打扫房间后做早餐,然后领着孩子去赶地铁,用四十分钟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;下午三点半,她要再坐四十分钟的地铁去幼儿园接孩子,把孩子带回家;下午五点到八点,一位华人保姆在家里陪孩子玩,并给母女俩做饭,Louis则利用这个时间业、写(论文)、发电子邮件;保姆走后,Louis哄睡孩子,接着看书学习到午夜。

  每个周二、周六下午的日程会稍有不同,Louis会带着孩子去宿舍附近的体育馆游泳,还得去超市菜场买接下来一周的菜。每个周末她还会去买特价票,带孩子看一场电影或者音乐剧,有时也会去逛街,带孩子去书店或露天市场逛逛。

  因为我们离得不远,我经常会跑去找她,美其名曰给她帮忙,其实是写书写得不顺去找她聊天。我羡慕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,羡慕她能把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
  我经常把Louis当成知心姐姐,向她请教各种鸡毛蒜皮的问题:我是应该留在英国还是回国,是继续原有的工作还是重新找一份工作,我的书写完了没人出版怎么办,我应该什么时候要孩子…………

  Louis虽然不能给我答案,但她总是从现实角度为我分析,让我从烦恼的蜗角中跳出来,着手把眼前的事先尽量做好。

  有次我去找Louis,她正带着孩子大扫除,我也加入了大扫除的行列,忽然发现她家最多的就是各种药。“你得什么病了?”我问她。

  Louis说:“强直性脊髓炎。”

  我惊呆了,没有想到一种如此恐怖的疾病竟然离我这么近,更没有想到一个泰然自若、活力四射地为我排忧解难的人居然是AS(强直性脊髓炎)患者。当她用尽力气在疼痛中生活的时候,我居然还一遍遍地跑来用鸡毛蒜皮的破事儿来烦她!

  Louis告诉我,她已会了和疼痛朝夕相处。

  Louis还说:“我已经找到英国AS方面最权威的专家,我自己发了e-mail(电子邮件)给他,从下周开始治疗。”

  Louis说,所有的AS抗疼痛药物都有明显的副作用,会给心脏和肾脏带来负担,可是不吃药又疼得撑不下去,所以她索性按时服药。

  我傻了,问道:“那不是会减短寿命吗?”

  Louis回答:“怎么说呢?我觉得生命不仅仅是长度的问题,质量也很重要。”

  那天下午,我失魂落魄地离开了Louis家,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联系她、找她、面对她。

  我甚至不敢想象Louis是如何面对、经历着这一切,并像个斗士一样与之战斗的。她正在经历着一场永远不可能胜利的战斗,无非是用晚倒下的时间,换取7×24小时不眠不休的疼痛。

  一年后Louis顺利完成了学业回国,并换了一份更好的工作。听说她在新工作岗位上连升两级,还把女儿送去了一所很棒的国际学校。好多人羡慕Louis在这么大的年龄还能下决心出国深造,拿到更高的学历;他们还很羡慕Louis有先见之明,在孩子小时候就带她出去,体验一年的英式教育;他们更羡慕Louis会过日子,能在工作之余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。

  我没法开口反驳他们:哪有人生的赢家,挺住才意味着一切!Louis最值得羡慕的不是她的生活,而是她不屈的勇气和强大的。

  Louis的事情给了我极大的震撼,使我今后能留心观察更多的光鲜,发现背后的故事。

  我发现每天在办公室加班到很晚、业绩很优秀的同事家里有个渐冻症的母亲,需要他和姐姐请两个保姆,并要由姐弟俩在周末轮番照顾。

  我发现每晚去广场领唱大合唱团的邻居有个瘫痪在家的母亲,她说在每天二十四小时里,只有唱歌的那一个小时是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。

  我发现刚刚获得风投的那个90后CEO(首席执行官)还在租房子住,他每月只象征性地领一点工资,家里的父母还在指望着他的钱翻修房子和嫁女儿。

  我发现在三十五岁就获得了财务的姑娘两侧输卵管堵塞,大概要和她儿时最大的梦想——做一个母亲——绝缘了。

  这些人生中细微而真实的痛苦和烦恼,和他们人生中出现在视线中的风光和精彩一样真实。特别炫目的东西背后,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,那些隐情才是那些我们所羡慕的更实和全面的人生。那些在照片中冲我们微笑的人,没必要同时展示他们哭泣时的照片。

  许多美丽的故事背后,都有一段悲伤或者忧愁的版本,但正是因为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,才让我们已知的那部分故事更加伟大、更加不可思议。

  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已越来越少有一门心思地羡慕旁人的幸福生活的时候。我只是一个平静的读者,稍停就走的过客,我为他人的精彩鼓掌,但却并不想替换他们成为故事中的主角。

  人生不过是些好坏参半的素材,却被我们过得千差万别。

  说到这里,希望你能明白,那些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,其实不是一种际遇,而是一种能力。

  第4页 :起点不高,又很迷茫怎么办

  3. 起点不高,又很迷茫怎么办一个教授去,听者云集。完毕,一个学生举手提问:“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三流大学,大家都不努力学习,也没有什么对未来的计划,像我这种起点不高又很迷茫的状况应该怎么办呢?”

  教授的回答很犀利:“在这所三流大学里你出类拔萃吗?如果没有,那恐怕就不是的问题。”

  我们常说,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是二十到三十岁的这段时光,可是这段时光也最容易烦恼。如果点数这期间各种各样的烦恼,恐怕有一半以上都和上述问题相关。似乎在各个领域,我们恰巧都处在了一个不高的起点上,开始各种人生竞赛;更糟糕的是,发令枪响起时,我们常常还处于懵懂之中,想努力,却又没有清晰的目标,想使劲,却又往往不知道怎么使劲。

  如果向已经成功的人寻找答案,答案大多会是相似的,他们会告诉你:你应该先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,然后开始朝着这个目标狂奔。

  我的个人经验是,如果年纪轻轻就能确认明晰的人生目标,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,那么人生就不存在那么多的曲折和了。换而言之,那些在十几岁、二十岁出头就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、该怎么做的人,一般都不存在迷惘,也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人生赢家。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,苦恼就苦恼在起点不高、目标也很模糊。

  对我而言,真正有用的是:当你觉得迷茫时,不管好坏,先设一个目标,哪怕后期再调整也没关系,先朝着这个目标行动起来。在后面的努力过程中,你可以不断回顾、修正最初的目标,你会发现自己正慢慢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,哪怕走的是一条当初根本无法预料的航道。

  有人会问了:如果一开始目标就设定错误,那不就白努力了吗?

 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,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,绝大多数人花费了大量时间坐井望天、搜肠刮肚地思考着人生的正确目标而寸步未行。

  在我看来,即便目标有所偏颇,也往往是因为起点不高、眼界狭窄、知识和精力有限而导致的,因此,大可以先设定一个目标,只要这个目标是现阶段你觉得值得为之奋斗的,就赶快奋斗,先走起来再说。

  这就好比登山,你在层峦叠嶂的山脚下仰头,只能看到离你最近也最矮的山峰,你只有先占领了这个山头,才有可能看到之前被遮蔽的更高的山巅。

  有一次我去听新东方的俞敏洪,老俞说:“我最烦现在的年轻人在一点儿基础都还没有的时候,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成为下一个马云,他甚至还不如马云长得好看。”一阵大笑,他又说:“即便是我也很难看清未来甚至五年后的,而我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,和我愿意每天都取得一点进步是有关系的。”

  因此,即便目标有所偏差,只要动起来,也比原地坐着空想有用。

  我的一个学妹为了能考上好大学,当初报考了自己并不热爱的小语种专业,由于不知道未来的出在哪里,所以大一的时候非常。四处找人聊天后,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:毕业以后要进大工作。她其实并不知道大的要求是什么,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大,但有了一个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,她就开始为这个目标学习起来。

  没事的时候,她就上大的官网刷一刷对方的招聘空缺和职位要求。她发现英语很重要,可以使她在竞争中比别人更有优势,如果自己到大应聘,最有可能的就是和翻译相关的职位。口语一直是她的软肋,她就不断地去攻破口语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,并同时关注的微博、新闻,每天都去看对方发布的新闻、政策,积极报名参加对方组织的各项活动。为了让自己更有竞争实力,她还在大三的时候参与了一个学期的海外交流活动,更贴近地了解了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和思维习惯,还认识了我国派驻外国大的官员,并在其介绍下,到当地的一个公益组织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。

  等到大四找工作的时候,师妹投递了很多份申请,可当她最终拿到大和一家知名电商的offer(录用通知)时,她选择了大,去了电商工作。

  在过去的几年里,她已经做了很多功课,并且通过努力和交流,认识到其实她的性格并不适合去大做翻译类的工作。她在工作中属于进攻型选手,而大的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,很快便会无法提供她所期望的空间;电商属于风头正劲的大船,可以给她足够的空间,让她结识各种背景的牛人们,还能给她提供乘风破浪的机遇。

  回顾她大一时设立的目标,那个目标到现在已经过时作废了,但是她数年来为最初的目标所做的努力却完全没有浪费。每一点微小的努力和进步,都为她最终做出的选择增加了微小却关键的筹码。

  现在的社会中,起点不高又很迷茫是常态,因为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正,但有太多人仅仅因为起点不够高、目标不够明确,就一直迷茫下去了。在太多人眼中,似乎只有一个醍醐的正确目标,才值得全力以赴地去奋斗,所以大家总在各种网络中搜寻着突围的捷径,似乎真的有什么一招鲜的好办法,可以像直升机那样迅速地带领我们脱离低谷、跃上山巅。

  可是,当你起点不高的时候,困住你的并不是迷茫,而是患得患失。你希望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目标,而是一个能够确保你成功的目标;你所期待的也不仅仅是一条道,而是一条万无一失、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。

 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目标,也没有这样的道。当你觉得迷茫的时候,迅速行动起来才是克服无力感的唯一方式,而只有行动,才有可能突破和超越。

  永远不要用此时自己的心态和眼界,去揣度自己未来的心态和眼界。一旦开始行走,不需要很快,就会轻易地超过其他人,不要你的目标还不够完美和准确,因为最终能带领你抵达成功的,不是存在于你想法中的目标,而是不断积累的脚步。

  第5页 :没有哪次选择不重要,也没有哪次能决定你的一生

  4. 没有哪次选择不重要,也没有哪次能决定你的一生每次选择都成就了你,但没有哪一次可以决定你的一生。

  我的高考生涯已经过去很久了,但估分那天的情形仍历历在目。由于知道自己没有发挥好,所以我完全不敢估分,而遣了心理素质强大的母亲大人去预估。在她估分期间,我一个人抱着枕头默默地流泪,心如刀绞。母亲大人安慰说:“有那么多所大学呢,上哪个都不错的啊。”

  结果一句话正中我的痛处,我失声大哭,觉得若是高考没考好,就要和机遇失之交臂,人生便再没机会了。

  结果没想到估出来的成绩还不错,后来我顺利地读了第一志愿,本科毕业后又顺利地去了英国一流的商科大学读研,回来进了500强,跳槽升职,结婚生子。

  随着人生在看似顺利的途上一步步展开,估分那天痛哭的情形却始终历历在目。当初并未意料到的是,看似每次选择都顺遂人意的我,从未在工作中取得过惊人的成绩,如今已沦为了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,心中甚至不曾有过任何恢宏的人生愿景。而当年高考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朋友,有的公司已经上市,有的拿到了上市公司的股权,在三十岁不到就获得了经济,还有的因为早早结婚生子买了几套房子,如今过上了包租婆的悠闲生活…………

  当年高三毕业时大家的境遇千差万别,选择也大相径庭,但在毕业十年后,大家都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,可见当年的泪真是白流了——人生本就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完蛋,哪怕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;只要考试之后还有漫长的时光在等待,生活就不会断绝出,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。

  今天毕业生面临的情况,较之十年前更加复杂和日新月异。科技不断更新迭代,房价骤然上升,全国人口开始大规模迁徙流动,高考人数在逐年下降,出国留学和留学归国人数在稳步上升,热钱从房地产流向互联网,从鼓励大学生读研改为呼吁大学生创业…………我们正处于眼花缭乱的机会和抉择当中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地面临着和抉择的患得患失。

  对于这种迷茫,其实是不需要太过焦虑的。从我的例子可以看出,即便在十年前选择相对少、信息流动相对缓慢的时候,时间一样可以把不同起点的人带至他们所期望的高度。在十年后社会更加包容且多样化的今天,做出什么样的选择,只要目标明确地走下去,都不会比预期差太多。

  我在大做教育推广工作的时候,时常会有一脸焦急的学生和家长,看到大的官员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,扑过来就问:“老师,我今年大三,去英国留学好吗?”

  “老师,我毕业后是应该先读研呢,还是先找工作,工作两年后再出去?”

  “老师,现在国内就业形势那么差,去了英国能不能留下来工作?”

  面对这些问题,我常常会反问对方:“你以后想做什么呢?”

  “你的职业规划大致是怎样的?”

  “你是希望在中国发展还是希望在海外发展?还是你其实不在乎地点,更关心机会?”

  可是那些提问者却都回答不上来,他们最常见的回答是:“我还没想好。”

  没想好其实就是没有想。

  如果他们提前思考过这些问题,有起码的判断,就根本不会提出这些笼统抽象的问题。

  人生的选择和考试不同,每次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,且和你的个人目标、愿望息息相关。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,别人提供的选择无非是别人的判断罢了,最终的选择还要你自己下决心。

  我本科一毕业就去留学了,毕业后直接回国找工作;我的室友先留在了国内实习,晚一年才出去留学,却在读书时遇到了现在的老公。现在看来,你会觉得我们当初的选择都是对的——我节省了时间,赶上了找工作的好年景;她有了社会经验,更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。

  到底哪种选择更好呢?只能说哪种选择都有自己好的一面,也相应地会付出代价。即便是我自己,也不敢笃定地说当初毕业后立刻出国留学就是最正确的选择,也不敢说毕业后如果找工作,就不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,因为两条无论选择哪条,都不会知道另一条上有什么样的惊喜和陷阱。对我而言,能做到的就只能是多年后回头,告诉自己,不为当时的决定后悔。

  再回头来看当初向我提问的同学:“老师,我是先留学还是先工作呢?”

  “你不如先工作吧,这样当你工作瓶颈的时候,留学是一条转型的道。”

  “可是我怕工作了以后,我就没有耐力复习语言,也不想出国了。”

  “那你就先出国留学吧,先把学历提高,把基本功打扎实了,再出来工作。”

  “可是我又怕学的时候没有实践经验,所以方向不明确,浪费了时间。”

  “那你就先工作一年,再考虑要不要出去。”

  “可是一毕业就出去的同学那时已成回来了,我再出去会不会太晚?”

  我充分理解向我咨询的学生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,如果有一种选择可以囊括所有的好处而不必负担任何风险和损失,我们又何必在此没完没了地讨论呢,直接选择那一条不就好了。

  人会在选择时犹豫,总是希望趋利避害,要么恰好选择一条上乘的捷径,能比别人更快、更少辛苦地达成目标;要么通过一次性的选择,可以规避另一条上众所周知的坎坷和风险。他的问题,说穿了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。其实工作后也一样可以出国,留学后也一样可以提升就业力,他会抵达哪种成功,和径并无直接联系,和如何完成他选择的途息息相关。

  还有一种面对选择时的焦虑,并不是对自身前途的忧虑,而是来自和他人的比较。

  “我选择了毕业后找工作,可是同学们都纷纷保研考研了,会不会将来学历高的人工作机会更多?”

  “我选择了工作一段时间出国,可是同事们都先结婚组建家庭了,是不是我也应该先成立家庭?”

  “我选择了继续工作,可是身边的朋友们无论在什么机构的都出来创业了,我是不是也应该出来闯一闯?”

  这样的焦虑不是个别现象,十年前教美国的教授就在课堂上说过,当时在美国的华人青年参与调研,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在异国他乡的压力,而是来自peer pressure(同辈压力)。我们在父母辈的攀比中出生,在优劣排序中长大,在攀比中成熟衰老,大概还会挑选人生中最高的排名刻在墓志铭上。

 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简单类比的。A是研究物理的大学教授,在研究领域取得了国家级,但收入维持在城市中等水平,教书生活和研究工作颇有规律,有个幸福的家庭。

  B是大数据分析师,加入了国内互联网公司,拿了一部分期权,后来自己出来创业,公司Pre-A轮融资,面临方向选择的烦恼。以前在互联网公司收入很高,现在做老板反而不敢多拿工资;以前朝九晚五,现在在梦里都在思考着方向,也有个不错的家庭。

  A和B的人生孰优孰劣?你或许在心底里更渴慕A的生活或者B的生活,那不过是你自己更向往恬静平衡的工作生活,或是更向往惊涛骇浪的冒险生涯的映射。即便就B本人的选择而言,他抛弃了原本安逸的工作,选择了自己创业奋斗,也不能说明所有像他一样做着安逸工作的人都应该出来创业,搏上一把。

  A和B的人生,只要是其心甘情愿的选择,无论走到哪一步,都谈不上是失败的人生。唯有一种失败的人生,就是过着A的生活,却在羡慕B;跳去B的公司,看到大家纷纷创业,于是自己也辞职创业,却无从对抗可能死在黎明之前的焦虑,重压之下,又想去过从前A的生活。

  在生活中,越是聪明的人越会囿于选择的烦恼;受的教育越多,读的书越多,越容易因为机会和选择的多样而患得患失。

  出国还是保研、实习还是游学、去大公司还是创业…………这些都是甜蜜的苦恼,没有一个问题真的是攸关,也没有一个选择能一劳永逸。说穿了,坚定地选择任何一条,再兼顾其他,想清楚目标,都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。

  可是我们的社会总是急功近利地关注眼前的利益所得,大张旗鼓地功成名就的辉煌,所以我们常常会担心努力后没有回报,或者辛苦付出后的收获不成比例,但成就并不是人生的终点,只是阶段的里程碑。而所谓的里程碑,也不过是你在健行了十公里、百公里和上万公里后脚步累积所抵达的外在标志。那些真正的收获,从不会因为有没有立碑、立碑有没有被人看到而有所增减。

 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师姐,按照社会惯常的视角来看,她毕业后的头几年简直是波折丛生、倒霉透顶。她先是放弃国企的offer,出国念金融相关专业,等三年学成后,金融相关工作在美国已经不好找了,回国后想去的机构没有合适的指标,只能先实习着等机会;实习半年后,公司又只招应届毕业生了…………几经辗转,她最后去了深圳一家企业的投资部。可几年后,随着那家企业在海外一步步叩响当地市场,不断进行并购,她的经验越来越丰富,人脉积累也越来越广。后来她离开了那家企业,去了一家美国投资机构,没过几年,她成立了自己的投资机构,专注于她感兴趣的领域深挖,做得小有名气。

  如果把时间窗缩短到开头两年,这位师姐的职业运真是太差了,似乎每一步都被自己的决策坑了。可是如果把时间窗放长,又会觉得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,比如事业有成。其实这都是因为她每一步都遵循了内心的声音,努力下去,尽管波折不断,但通过时间累积,她还是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高度。

  很多年前,我曾和一位咨询公司的经理争论应不应该追求work-life-balance(工作与生活平衡)。我强调我的人生需要这种平衡感,唯有留足够多的空白给自己,我才能追求实践自己的小兴趣、小爱好,才能谈恋爱旅游,享受生活中应有的幸福感。那位经理只比我大一岁,却持不同观点,她说年轻时若追活平衡,就会失去职业最快的上升期,所以应该先拼命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,再等行囊充裕时享受幸福。

  这些年过去,她已在咨询领域颇有成就,却常常烦恼找不到可与其匹配的男士共度一生;我已成立家庭,却时常郁闷事业上达不到同辈们站上的高峰。我们一面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烦恼,却又同时享受着各自在事业或生活上收获的幸福和成就。

  闺密问我:“如果你在当初的职位上熬下去,是不是现在就能拥有她那样的事业成就?”

  我说当然不会,因为这个假设永远不会成立。什么样的性格就注定了什么样的命运,人生的追求最终会引领我们各自的道。即便不在第一个口分手,也会在下一个岔口说拜拜。她得到了我所失去的,我享受着她所放弃的,我们的境遇最终都是自己点滴抉择的累加,何以不平,又何以存忧?

  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,我常常急不可待,充满了迷茫和焦虑,觉得无论怎么下脚好像都会选择失误,可是到了现在,我明白了一切都只是暂时的,不要在和别人的攀比中选择,而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判断,多年后才不至于后悔。

  其实无论你走哪条,努力之后,都是差不多的结果——得到你拼命争取的,失去你不曾努力保有的。人生若有意外之喜,那才是最大的恩赐。

  如果你明白了这样的道理,在漫长的道上,纵然有短暂焦虑的迷惘,却始终不会失去真正的前进方向。

  第6页 :为啥你喜欢的人,总是他人的自留地

  5. 为啥你喜欢的人,总是他人的自留地有一次和一个刚认识的朋友聊天。她自身的条件不错,但恋爱运很差,对方不是已经有了家室就是有了女朋友。她坦言自己喜欢成熟稳重的男人,但糟糕的是见了那几位男士后,她有点回不去了…………她的疑惑是:为什么她喜欢的人总是别人的自留地呢?

  我给她讲了一个我的故事。

  我给一本著名的时尚当过写手,写了一段时间后,我觉得自己有了某种“功能”,比如有一堆混在一起的衣服,我总能一下子就拣出其中最贵的那件,再比如有一堆珠宝饰品,能被我一眼相中的绝对会是经典款。

  我为此扬扬得意,并且告诉了和我配合的时尚编辑。结果她一听就笑了,说:“这个功能我也有啊,但不是因为我有品位,而是人家的东西出类拔萃啊。”

  所以,很多时候你以为是你的个人品位,实际上是因为人家的品质。

  同理,你以为是你慧眼识珠,实际是人家自己的条件太好。在这个社会,绝大部分女人都会被成熟、、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男人所吸引,如果一个女性自身条件还不错,那她喜欢的男士一定也是上乘的,对他的角逐激烈也很正常。

  与好男人成为恋人,就好比进了公司工作,会带给你很好的体验,比如能拓宽你的眼界,能接触并学到很多新东西,他甚至能替你点拨迷津,为你做出许多人生的重要决定。

  一旦尝试过了高档次的陪伴,再低些的东西就很难入眼,沉醉其中的姑娘们很难自拔,并会对同年龄阶段的男生或者。

  客观地讲,这种对优质男人的迷恋了太多的东西。绝大多数时候,你自己很难分清究竟是喜欢他,还是喜欢这段感情带来的社会层次的提高;你也很难分清自己到底是喜欢他的成熟稳重,还是喜欢他的成熟稳重给你的人生带来的便利。

  如果一定要指出这种感情存在的问题,那么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均衡。

  男人都常实际的,无论成熟幼稚、世故天真、懒惰勤快、精明愚蠢,一旦出了青春期,他们都会变得很实际。

  而在感情中,论实力是他强你弱,论条件是他强你弱,论投入是他少你多,论成本是他轻你重,论洞察力是他强你弱,我不知道你该如何才能以均衡平等的心态把它修成一段。

 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好男人十有都是的,就像别人调试过的软件,你觉得方便好用,那是因为它一身bug(缺点)的时候你没赶上而已。

  一个男人有多优秀其实不是感情的重点,平等才是感情稳定的基石,否则即使他成了你的自留地,也照样会被别人挖走。

  所以不妨问问自己:你为一段感情付出了什么,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吗?你对感情的目的又是什么,是社会地位的提高还是想开心地过一辈子?给你一个富翁坯子,和你在一起生活,他会沦为平庸还是会成为传奇呢?

  没有人会不期望刚刚好的东西——累了渴了的时候,希望有一杯温度刚好的茶可以喝;逛街的时候,希望有一双称心如意的鞋可以买;遇到问题,希望有一本书可以提供所有的答案;想结婚的时候,有个刚刚好的人各方面都十分合适,还可以让人…………

  可是人毕竟不是物品,感情是双向的,很多时候,“刚刚好”的感觉只是你单方面的错觉,更多的情况下,你所谓的“刚刚好”,很可能是别人百般、调教、共同成长进步的结果。等一个人各方面都刚刚好的时候,他恐怕就不是你的了。

  我有个男性朋友说过一句话,令我很是难忘。他说:“看一个男人的终极品位,不能看他的吃穿打扮,也不要看他的言谈举止,这些都可能被修饰成为。只有一件事代表了他的终极品位,那就是他娶了个什么样的老婆。”

  换而言之,感情游戏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女主角,可婚姻里,男人做出的却是发自本心的综合考量。对于附庸者,男人有着再清楚不过的定位和相应的处理方法。而你把幸福托付在他人身上,其实是一种冒险行为。

  在情感中,单方面的依附关系,哪怕短时间内能带来安全甜蜜的,却是无法持久安全的。在摘果子之前,最好能退让一步,试着让自己浇灌一棵树,经历一下春暖花开的喜悦,也经历一下除虫护果的烦恼。作为年轻人,不要有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,也不要总想着一劳永逸或者不劳而获。

  在这件事上,我讲不出太多的大道理,只能说,不要在最能交心的年纪选择现实,也不要在最能共同奋斗的年龄选择依赖和脆弱。

  第7页 :老盯着别人的人,过不好自己的人生

  6. 老盯着别人的人,过不好自己的人生

  蒋随总理出访拉美,并代表年轻作家第一个发言,这条新闻了文学圈和公知界。无数人跳出来分析她的作品,剖析她的出名史,评论她的文章,还有朋友跑来问我怎么看。我回答说我能怎么看,用眼睛看呗。

  其实我是这么看的:这事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和讨论,焦点虽然是“蒋是不是优秀青年作家代表”,而根源却是“她凭什么年纪轻轻就啥都能有”。

  现实就是这样,总有这么一群“年纪轻轻就什么都能有的人”出没在周围:他们无论做什么,似乎都能所向披靡;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,世界每一扇门似乎都会自动对其打开…………这样的人生高高在上,根本没有任何复制的可能和借鉴的意义。如果再去网上搜索一下,这种比较类的问题更是能把人淹没:

  我出身、学历、长相、背景、家庭条件不好,但是很努力;某某某从来不努力,但是因为出身、学历、长相、背景、家庭条件很好,却什么都有,我觉得很不公平怎么办?

  我上大学的时候,也会觉得这种现象很不公平,自己很委屈。可是到了现在,我已不再会有类似的情绪,因为接触的人多了,就会发现,所谓“什么都有的人生”,无非是大众和的臆想。

 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,所以就经常把眼睛挂在别人身上,羡慕他人的生活,内心充满了羡慕嫉妒和怨恨。太多时候,我们在网上关注一个人,并不是因为喜欢他、尊重他,而仅仅是因为对方晒的吃喝住行代表着我们向往的生活。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一点: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人家想让我们看到的生活,那只是生活的浮光掠影,鲜少会有人在网上大谈特谈烦恼、挫折、焦虑和痛苦,这些真实的空白和停顿却被我们忽视,我们还沉浸在双方共同营造的美妙生活中。

  Facebook(脸谱社交网站)的COO(首席运营官)桑德伯格有一句名言:“没人能拥有一切,再成功的人也不能,你永远不知道成功者背后的故事。”但在现实中更普遍的情况却是,即便你拥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,大家也会以为你幸运地拥有了许多。

  有个工作了两三年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件事。

  她发现一个中学同学把她拉入了,百思不得其解:自己没做过什么得罪对方的事,也从未有过任何过激言论。后来有次逛街时,两人居然在商场里不期而遇。当时她刚付完账等着服务员把鞋子包起来,而那个同学才踏进店门,盯着她的鞋看了一会儿才幽幽地说:“你买这么贵的鞋啊,我们都只敢看看的…………”

  接着对方问她换了什么工作,有没有男朋友,大概挣多少钱,在得知她快要结婚了并且刚付了房款首付时,又幽幽地说:“真好,你什么都有了呢。”

  那一瞬间,这位年轻的同事突然明白自己被拉黑的原因:她居然成了别人眼里“什么都有的女孩儿”!她为此叫屈:“我的工作是自己找的,钱是自己挣的,男朋友也不是大富大贵,首付是两家凑的,结完婚就得还房贷!还有两只猫要养,车号都还没摇中…………”

  这位年轻同事绝非“什么都有的女孩儿”,但她拥有踏实的职业态度和开朗的人生观,她目前已经有的一点点,都是她自己兢兢业业、一点一点打拼得来的。

  名牌大学里最不缺学业优秀、家庭显赫、身怀特长的学生,可当你走近他们,就会发现:人们无论身处哪个坐标,依旧会有自己的痛和怕——特招进来的体育特长生,因为基础差,考试前会对着笔记本默默流泪;网络红人平日和同学说话都揣着小心,生怕说错了被人传到网上去,可还是会被人偷偷拿走包裹和信件,生出;家里有钱的总在烦恼被父母逼着移民出国;家里显赫的虽然盛气凌人,却没有一个朋友…………

  社会上的人也一样:事业成功的,健康往往容易出问题;年少成名的,会让渡个人和私人空间作为代价;家庭甜蜜的,总在烦恼家庭事业的取舍;拥有大量财富的时候,烦恼和惊比以前更多…………

  这就是“什么都有”的代价:得到你想得到的,失去你不愿意失去的。横向比较其实没有意义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生活的全貌。

  我们以为别人什么都有,因为看到别人身上背负着许多和成功相关的标签。如果梳理下自己的小成就,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贴标签并不是件很难的事,说不定在你羡慕他人的同时,你也已经成了遭人嫉妒的对象。

  大问题都是小问题组成的,每天解决几个小问题,像推土机一样碾轧过去,慢慢就成就了更好的人生。成天看别人晒吃晒穿、看牛人分享上市经验、看大佬讲财富人生鸡汤,这些东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反而会让浮气躁、越看越闹心。什么都有的人生是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的,正如什么都没有的人生也需要一点一点地修复。

  明白了这个道理,为什么却依然会在生活中感到不平?

  在当今社会,“不去和别人攀比”是件很难的事,因为互联网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每个细胞中,把强与弱的边界抹平了。你在社交上的关注,朋友圈里朋友晒的各种谈资,你身边人的生活,新闻上90后CEO一夜暴富的,都会给你种种“别人什么都有,自己却什么都没有”的错觉。

  许多鸡汤类读物会教你要“放平心态”“平衡自己的内心”。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会失落,是大部分人的自然反应,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放平心态,而是明白一个现实:我们的生活道是方格架,而不是一架竖梯。

  竖梯只有一条道,要么前进,要么后退,只要有人,就会挡住我们,攀比是唯一的前进方式;而方格架不同,即便在开始的时候,人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不同的格子上,有的高,有的低,有的拥有的多些,有的拥有的少些,大家都还可以沿着不同轨迹到达顶端。

  在竖梯上,怎样登顶和别人有关;而在方格架上,怎样到达顶端和自己有关,至于别人在哪个格里,看看就好。我们自己在方格架上可以走一条时上时下、迂回曲折甚至偶尔会误入的独特线。到处都可以有宽广的视野,不是只有顶端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。

  因为我们生活在方格架中,因此不要老用别人的悲喜来左右自己的生活。即便别人拥有很多很多又能怎么样呢?大家不是在一条直行道上攀比的,而是在沿着各自的线行进。

  这个世界不励完美的人,只励那些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。终究只有一种人会一事无成,那就是活在埋怨中,并且用眼睛盯着别人的人。

  第8页 :“稳定的工作”属于高风险职业

  7. “稳定的工作”属于高风险职业

  有个做猎头的朋友给我说了件事:

  她有一个远房表哥,大学毕业就在一家发展势头很好的国企做行政工作,做到中层时,这家国企居然裁员了,而表哥身为部门的骨 干,第一批就被裁掉了。裁员也就罢了,可这一时期正好赶上他的女儿幼升小、家里老人生病,老婆又长期在家没工作,原本和乐安稳的小日子瞬间坍塌。表哥向她求助,先做简历,再聊聊可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规划。

  朋友对我说,这件事既在情理之外,又在预料之中。这并不是那家国企近年来的第一次裁员,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,裁员的计划在几年前就开始实施了,只不过那时只是裁掉了外围的员工,中层裁员的说法尽管一直都有,谁也没当真。

  从朋友的专业角度来看,她表哥被裁掉是再正常不过的思:表哥的工作技能门槛很低,并非不可替代,又因为他是中层,工资福利一直比较高,所以拿掉他换成一个成本低很多的员工,是件挺划算的事。

  唏嘘之后,我俩又讨论说,这事是坏事,也是好事。好就好在,尽管她表哥从未换过工作,但他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,这个年龄转型还来得及。表哥这两年为了职称和内部升迁的需要,英语一直没落下,还考了个PMP(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)证和兼职MBA(工商管理硕士),只要他能摆正心态,重回劳务市场参与竞争,并不会有太大问题,只不过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舒服了而已。

  表哥自己也慢慢想开了,庆幸这事发生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,要是四五十岁时才碰上这种事,他会更加进退两难。

  在我们的社会,除了好工作、次一点的工作之外,还有一种叫作“稳定”的工作。你说它好吧,其实也没啥意思;你说它不好吧,它却很稳定。

  年轻人往往对稳定的工作举棋不定,而父母长辈都很喜欢稳定。

  我一位师弟的前女友分手的理由竟然是,她的父母认为他在私人律师事务所当律师“不够稳定”,希望他能进法院工作,并表示他们可以托关系想办法。这其中的逻辑让师弟很郁闷:在私人律师事务所凭实力挣钱被视为“不优秀”,非要托关系拿铁饭碗才值得托付?

 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,前一阵还有新闻报道,中石油对应届生裁员,一名刚入职就被裁的毕业生的女友提出分手,理由是“他不再有稳定的工作”了。

  这些真实鲜活的例子背后,是无数中国父母热衷追求的职业目标——稳定。如果你是一个女生,从别人嘴里听到这个词的概率会更高。

  不幸的是,无论是“稳定”的工作还是“安全”的饭碗,都是存在于大家头脑中美好的愿景而已。世界上没有一份绝对安全、绝对稳定的工作,这是我从小就学到的道理。

  我自己的家人及父母的朋友就经历过国企转型和部委的阵痛。几十年的铁饭碗一夜之间被打破,我亲眼看到许多兢兢业业工作的叔叔阿姨不住地哭了,因为比没有工作更的就是失去一份工作。

  人们追求“安全感”的原因是规避风险,害怕损失,可实际上,往往越担心损失,损失就越多。

  首先,行业的趋势是在不断变化的,今天的低风险行业,到了明天就可能变成高风险行业。比如随着人们对新能源的重视以及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开发,原本吃香的石油行业可能会衰落;再比如在了房地产的发展后,原本兴隆蓬勃的钢铁行业也会相应地萎缩。这些行业的变迁,都是我们很难提前预测的。

  其次,低能力风险,一个人真正的进步和成长,是需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的。许多人选择安全行业的原因,恰恰是因为那里人浮于事,待着会比较“舒服”。舒服着、舒服着,就了斗志,也了快速反应的学习能力,这种能力的,造就了在就业市场上迁移能力的薄弱。

  最后,是高退出成本。一个小公司的程序员在劳务市场上很容易再找到新工作,巨型企业的员工却很难再就业。因为巨型企业的职务都常细分、非常特定的,许多员工的工作都是为了适应独特的企业文化或流程而定制的,辞职后找工作并不容易,改行更是难上加难。

  所谓的风险,就是那些无法控制、可能会发生的危机。一个人的职业风险,很难依靠地选择行业和企业来规避,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未来,也不可能揣度国家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导向。

  可以,国企需要转型,大外企会被并购,小企业可能迁移…………如果你以为某个职业、某个工作有多么多么稳定,只能说你的见识和经历都太少了。

  真正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自己却了前进的能力。问题的核心在于,依靠别人的变数比依靠自己的变数要大得多:依靠家庭的,可能会因为家庭变故而重新背负重担;依靠单位的,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变动而洗牌。

  到那时候你才会明白: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安全,那就是你的技能和在任何下迅速适应崛起的能力。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,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安全。

  你可以出于爱好去做一份工作,也可以出于野心去做一份工作,或只为实现自己的事业只做一件事情,但绝对不要因为好吃懒做而去做一份看上去简单而容易的工作。如果你是一个女生,而你的家人希望你找一份“稳定”的工作,那么你至少要这份工作是你喜欢且愿意为之学些东西的,这样在稳定之余,你至少不会废掉,还能因为内心的喜爱而专注地研究和学习。

  如果你还年轻,那就不要在最有能力奋斗的阶段选择安逸,否则你就会把自己置于不可知的未来当中。

  第9页 :治愈失恋,最难的其实是原谅自己

  8.治愈失恋,最难的其实是原谅自己

  其实我对失恋的朋友挺没辙的,对着电话也好,当面也好,在微信上也好,费尽千言万语,该说的都说了,该讲的都讲尽了,第二天对方仍会哭着把昨天问的问题再重复一遍。

  有一次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去安慰一个失恋的姑娘,她有一段从中学时期开始的恋情,以男方极不光彩的方式宣告终结。我们好话讲尽,比喻用尽,精疲力竭,这时一个来晚的朋友进来了,她刚刚再次踏入婚姻,比任何人都更有力。

  晚到的朋友上来就对失恋的姑娘说了一句话:“你现在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特别漆黑的口对不对?我告诉你,完成一条的唯一方式是把它走完。”

  我们都很好奇:怎么才能把它尽快走完呢?

  晚到的朋友回答:“摸爬滚打,就算是闭着眼睛熬,也要把它熬完了。”

  失恋的姑娘真的在晚到的朋友的帮助下,用了一年时间,慢慢地走了出来。她不但走了出来,我们还惊讶地发现,失恋反倒像是给她的一个契机,在主动走出失恋的过程中,她的性格、主动性、学习能力和领导能力居然都有了提升,用我另一个男同学的话来讲:“她比以前有魅力多了!”晚到朋友的失恋后复健运动,是目前我所见过的最客观、最有效的方法,尽管如此,这件事却没有捷径。

  走出失恋谷底的第一步是原谅自己。原谅自己当初的选择,即便现在看起来,当初是个错误。印度的四句话流传很广,其中第一句便是“无论你遇见谁,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”。而失恋人最常有的心态是:他是个人渣,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他了呢?或者: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,他怎么可以抛弃我呢?

  这时候不如想这一切的相遇、相处和分离都绝非偶然,你所的人和事一定能你一些什么。如果因缘际会中自有安排,那么分离将牵动更多的因缘际会,将你带至更广阔的河流。

  其次,就是要让自己忙起来。工作、运动、读书、充电学习、旅行游历…………有条件的出国留学或者休个间隔年假当然更好,还可以借机去做做自己一直梦想去做的事。但是有一点,绝对不要指望任何一件事可以药到病除。

  如果你站在一条冰冷的道入口处,你会觉得独自完成它是件的事情。

  所以正确的走方式是,不要思考如何“走完它”,根本不要考虑怎么才能过好以后,以你现在的状态根本不可能考虑得出来。你就想着如何过好今天即可,你甚至不需要想“如何过好今天”,只要想着“如何过完今天”就行。

  因为有太多的人得知你感情的打击后会跑来安慰你说“一切会好起来的”,但对你而言,这句话会在你脑海中尖叫。别人又没有同样的经历和打击,他们凭什么断言“会好起来”呢?与其费脑力去想怎样好起来,不如筹划今天怎么过完更现实,这比遥远的未来更容易安排。今天要工作别再出错,要给父母打个电话,要去逛街买件新衣服,要回家看一场灾难片,用全世界人民的痛苦解压…………

  晚到的朋友跟我们说,在第一段婚姻结束的时候,她甚至得了抑郁症。在抑郁、、、报复等诸多小念头此消彼长的日子里,她尝试了无数可以尝试的事情:养猫、养鱼、养多肉植物、买东西、打魔兽、练拳击、游泳、语、追美剧、报MBA班、主动要求加班出差、挑战最爱骂人的客户、去极限项目作死…………后来还着换了一份工作和行业。这些活动,不能说完全没用,但每次和朋友们聚餐、去同学家玩或者加班归来,一个人打车沿着灯火通明的往家里走,一看见自己家那个黑洞洞的窗户,眼泪唰地就下来了,孤独、、、都会争先恐后地从角落里冒出来,纠缠住她,于是回家后喝点红酒,抱着枕头大哭一场,睡醒后又开始计划过新的一天。就这样周而复始,新的生活习惯和状态慢慢养成,生活总有些新的变化,会让人的也随之变化。而许多朋友相聚的开心时刻、自己学新东西聚精会神的时刻,又都是实实在在的快乐和踏实,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、没有任何技巧地一走到了今天。

  TEDx(世界品牌)有次请了一个名叫尼尔帕斯理查的年轻人去。这个尼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,也不是什么上市公司的CEO,他只不过是在很短时间内遭受了一系列打击:被前妻抛弃、自己失业、好朋友在经济危机中,他的人生一下子从温暖幸福中跌进了的。有天阳光正好照在他脸上的时候,他决定不再这么过,于是开了一个博客,命名为“一千个美妙时刻”。他自己对着屏幕,一件事一件事地记录下过去和现在那些让他觉得幸福美妙的瞬间,哪怕只有短短几秒。很快他的博客吸引了一些人的关注,人们从开始的留言互动,到加入进来一起记录自己人生中的美妙时刻,让尼尔从个人哀痛的谷底走了出来,在治愈自己的同时,他也协助他人完成了治愈。他们在极为悲痛的囚牢里,回忆各自生活中的美妙时刻而彼此治愈。尽管博客的巨大成功出乎尼尔的预料,但他确实用这种简单而踏实的方法走了出来,同样没有捷径。

  悲痛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情绪,无论你之前曾站得多高、走得多顺、拥有过多少美妙的记忆,当你摔在谷底的时候,都只能自己爬起来。我有一位犹太同学曾告诉我说,他认为犹太文化中最有力量的一句箴言即是:“请不要让我在活着的时候死去。”这句话将帮助所有在困境中救赎的人获得力量。

  第10页 :谈梦想之前,麻烦先自立起来

  第二章未来回报的从来不是加法,而是复利在没有得到什么的时候,那样东西总是会熠熠发光,看上去是万能的,它或许会带来某些转折和机遇,却不会你原本的生活。你的人生不够成功也绝不是因为你尚未完成某一情结。

  1. 谈梦想之前,麻烦先自立起来

  有次,一个朋友的朋友辗转找到我,倾吐了她这些年为名校奋斗的经历、挫折和百折不回的决心,希望我给她一些。

  有天很晚的时候,一个已经三次考研失败的朋友的朋友给我打电话,向我诉说她这些年的奋斗、失利的苦恼和再战的决心,她的故事漫长而曲折,但其实很简单:当初高考以一分之差和梦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,进了二本,然后整个大学四年她都经常去那所心目中的大学蹭课听,研究生报考的也是这所心目中的大学。两次考研失败后,她改了报考的专业方向,但却不幸地再次失利。现在她需要平复下心情,以便满怀勇气地投入第四次战役。

  我问她:“你为啥要报考现在的这个专业,你喜欢吗?”

  她回答:“说实话,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容易复习和备考的专业。”

  这个回答倒是无可,但是对一个已经年逾二十五岁的妹子来说,她的人生从未谈过恋爱、从未实习或打工、从未参与过任何集体活动,也没能在大学期间交往过任何朋友,将全部时间、精力、理想与个人志趣,都投入到考上心仪大学上,偏偏报考的专业还不是自己喜欢的,这多少有些悲哀。

  更可悲的是,她的家庭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梦想太久:她的母亲退休体不好,父亲后多年没有工作,为了女儿又找了份零工。即便如此,父母也告诉她,只会支持她明年再试一次,如果再不行就不要考了,要么找工作,要么找对象。

  我很清楚她想听我说什么,她在期待我说:“继续努力吧,总会考上的!”可是我很难内心,鼓励她在这条不归上渐行渐远。我认识太多这样的人,他们苦苦追寻的不是一个梦想,而是一个梦想了千万遍的情结。

  我在读研的时候身边也有一个类似的同学。她在一大群中国同学之间显得很不合群,她从不参与集体活动,很少和大家交流,一下课背上包就直奔打工地点,留下的永远是来去匆匆的背影。

  后来大家熟了才知道,她从小就有个出国梦,可父母离婚后她家的生活一直很拮据。母亲为了支持她的梦想,从积蓄里挤出了几万块钱,然后又求东告西地从亲戚家借了几十万,供她漂洋过海地来读书。背负着这样的心理重担,她开始在伦敦边打工边念书,并很快陷入了双重压力中:花销甚高,如果不打工,经济状况实在窘迫;可是打工学习就会掉下去,要为及格。她这样苦熬了一年后,生活并没有因为她从伦敦名校毕业而好转,虽然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打工,可她却始终没能找到当初梦想中心仪的工作,只得黯然回国,踏踏实实地从头找工作还债。

  以上两个姑娘的选择有共同的问题,她们把某个阶段性的目标,当成了需要尽一切可能去尽全力追逐的梦想,然后倾全家之力、不计后果地去追逐,而后因为这种片面的徒劳无功,她们又不得不在全力追逐中接受内心的。

  追求梦想没有错,你也有权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问题是你的人生不能只有一个鸡蛋。

  在我们这种教育下,我们很容易就会将考大学或者获得某种学位作为人生的梦想,好像进了某某大学就实现了人生,获得了成功。

  可是我身边绝大多数世界名校的毕业生反而不这样认为,你要去问他们,他们会异口同声告诉你:好学校是个乘数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有某种才华、某种天赋、在某个领域卓有见地,名校的资源和背景会帮助你放大这种优势;但名校不是那个可以加载在0前面的1,你不能指望着把进入名校作为一生命运的转折点,你命运中那些关键的参数,比如、情商、态度、判断力等绝不会因为你侥幸进了什么学校,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在大工作时,每次做活动都会遇到很多有困惑的学生,他们问:“老师,我想留学读书,可是又怕学费那么高会给家里增加负担,怎么办呢?”

  我的回答一般是:“那你就赶快找工作,努力多挣钱,花自己的钱去啊。”

  他们看上去更了:“但是我又担心现在不出国,以后就会错过时机了。”

  我说:“其实不会,如果你现在就出国留学,那么毕业后,找工作就是你唯一的出,可是如果你现在先工作呢,等到三年后你瓶颈的时候,留学可以给你提供多一种选择。”

  我不知道每年来咨询的这些学生中有多少会愿意延迟出国的目标,先踏实工作积累条件,又有多少最终选择了四处筹款,立刻奔赴海外。

  一定要考上某某名校也好,一定要去某某国家上学也好,可以姑且称它们为某一阶段的梦想,而它们的实质只不过是你短期的人生目标或者你心中的文化情结。

  一个人可以将考名校作为阶段性的目标,但如果将此作为毕生奋斗的梦想,就显得愚不可及。同理的还有出国留学,这可以是一种人生体验、一种短期目标,有条件即刻启程固然好,但如果没有条件,就应该先踏踏实实地开始工作,积攒物质条件,打好语言基础和知识基础,等时机成熟了再去追梦也不迟。

  在没有得到什么的时候,那样东西总是会熠熠发光,看上去是万能的,它或许会带来某些转折和机遇,却不会你原本的生活。你的人生不够成功也绝不是因为你尚未完成某一情结。

  于丹是把孔子带入了千家万户,但当年从四中毕业后她只考上了联合大学;降央卓玛拥有天籁般浑厚的白金嗓音,却没有不管不顾地跑去卖唱,而是去考了电工技校,自己先养活自己,保障人生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再说。我还有一位心心念念想去读沃顿商学院的同学,本科时申请失利,于是便进了咨询公司,在咨询公司服务多年后,公司出资派她去沃顿读了MBA。

  梦想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东西,每一个怀揣梦想踽踽独行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,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支撑我们度过时光的了。但如果明天就要不下去了,或者非要倾家荡产地去追求那个所谓的 “梦想”、满足那个曾让你感到的“情结”,那还是先赶快甩了它,先养家糊口吧。追求任何事物的道上都会有,而这个应该由你来全权负责,不应该让全家人替你买单。

  就像所有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样:今天很,明天更,后天很美好,但绝大多数公司都死于明天晚上那个黑夜里。所以当务之急不是琢磨着怎么去纳斯达克上市,怎么在国内上新三板,而是怎么先手脚并用地活下去,到后天。

  之前给我打电话的姑娘似乎被我了,至少她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底线:再彻底地投入一年,如果明年还考不上,就踏踏实实地去找工作。

  在挂上电话之前,她问了我最后一个问题,她说:“如果我的梦想就是进最好的大学读书,而一旦工作了,我就懒得再考、再复习、再努力了怎么办?”

  我说:“这不会是一个问题。无论你称它为情结也好,梦想也罢,如果你真的那么在乎它们,它们就会像头发一样,剪掉了还会自己再冒出来的。”

  第11页 :为什么你读了许多年书,生活还是一筹莫展

  2. 为什么你读了许多年书,生活还是一筹莫展有段时间,一本书《从0到1》刷屏了微信朋友圈,畅销大卖,很多大V都纷纷跳出来分享此书好在哪里、为什么会大卖、作者如何如何成功,然而我身边真正互联网行业的人对此书的评价却泾渭分明,有的说:“不错,还是有干货的,有些点很有感触。”有的却说:“实在,有太多观点不能认同。”

  《从0到1》到底怎么样我在这里不做评论,但这件事给了我一个:一本书本身如何固然很重要,读书的人本身具备哪些条件、处于怎样的和阶段也很重要。

  在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:如果一本畅销书能得到所有人千篇一律的叫好声,那往往需要谨慎对待——千篇一律的好评要么是水军,要么是只能吸引同一智识水准的读者。

  多年前有个姑娘写信问《读者》的主编:为什么我很努力地照着《读者》的方式做了,生活还是不好?

 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,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回答,答案便不言自明:

  为什么我光脚穿了很多年球鞋,也没能安稳、岁月静好?

  为什么我读了许多言情小说,也没能遇上总裁爱助理?

  为什么我阅遍了鸡汤文,自己的人生还是不能变为别人的鸡精?

  再简单点儿,就是: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,却仍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?

  蔡康永有句话我特别认同:如果你总读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东西,那你知道的永远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。

  可是我们偏偏就爱读那些让我们舒服的东西:励志鸡汤、治愈文集、大佬名言、晚安故事…………不能说你没有读书,但这些书更多的是消遣,你读了这些以后心灵得到了安慰,有了各种情绪,但它们却没有增加你的智识,也没能引发你太多的思考。

 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失败的图书分享会,者的presentation(陈述)非常精彩,下面一群人也听得津津有味。可是我回家真正拿出那本书来读时才发现:作者写的根本不是那回事,重点也根本不是他讲的那样。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更多的原因是,我们被当时的情景、人的技巧吸引住了,他的幽默让我们哈哈大笑——一群没读过书的人在被者牵着鼻子走。

  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:在快餐文化里,如果你自己没有任何积累,不做知识的储备,不带着辨识力,就“一穷二白”地上阵听别人分享经验、分享观点,其实是有风险的。

  这大概就是你读了很多很多的书、学习了很多很多的道理,但依旧过不好自己人生的原因。因为你沉醉于看了很多书的幻象中,其实你在实际生活中享受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消遣。更糟的是,绝大多数时候,你把哈哈一笑或者点头表示认同作为阅读的终点,难怪会没有提高。

  步入社会以后,阅读的内容更加多元化。有时候尽管我的心在告诉我,只有费力费脑的阅读才可以带来系统的学习和思考,人生才能有所进步,但我就是本能地着费力的阅读。

  可是越要费些力气阅读的东西,才越是我们人生的短板,从这里下手才是对症下药。我的大学教授曾说:“读好书是一种高级的沟通,因为你得以进入大哲们的思维世界,和先贤们隔空对话。”读书并思考的人,就像去旅行看风景;看鸡汤文不会是一场旅行,而是在别人造好的水渠里流动,虽然仿佛也走了同样的,但所见所闻只是别人的水渠而已。

 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,但开卷带上辨识力才能真正有益。如果你在阅读时携带上辨识力,那么一本书有没有营养,根本不需要读到结尾就能知道。

  最后请记住,真正的好书不会是万人放飞的鸽子,也不是呱呱叫的青蛙,它们是深海里遨游的鲸鱼,在沉重而孤独地遨游。好书不会占满你的思维,却能留下足够空间给你的快乐和痛苦,以及思考。

 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,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,所以,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,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、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。碎片化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:

 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。

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。

  它们往往将多径简化为单一径。

 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、全面。

  简而言之,碎片化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,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,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。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,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。这里要注意一点: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。

  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、C是坏的、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,那么,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、看公开课,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。我之前在一个“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”的问题中提到过:“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,就是三个字:元认知。”同样一个问题,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、原因、合、必要性、可能性等问题,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,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,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“观念”联系在一起,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。

  所以,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,那么无论是刷微博还是读书,就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。具体的方式是: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,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。要如何梳理呢?以你能够说出的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,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,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,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。

推荐:

0
0
0
0
0
0
0
0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郑重声明: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,非官方,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!

CopyRight 2010-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