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苏州风俗 > 正文

七夕丨晴云秋月尘埃不到

类别:苏州风俗 日期:2019-9-18 0:13:22 人气: 来源:

  晴云秋月,尘埃不到。七月的好处很多。《诗经》说“七月流火”,流火,不是指高温。火,是大火星;流,是偏西。大火星偏西,表示天气转凉。在没有空调、电扇的古代,这当然是个好事情。

  七月孟秋,秋者,就也,熟也,吃的东西就多。《诗经》里说“七月亨葵及菽”、“七月食瓜”,蔬菜瓜果都熟了,不怕饿肚皮。何况七月里生活不忙,可以,古人一边吃瓜,一边还可以打古代双扣,多好。

  七,这个数字挺神秘。天上北斗七星、地上江南七怪,都是“七”。又如《易经》里两个卦象,一个是剥卦、一个是复卦,剥卦最的阳爻,也就是“上九”,上九一变而为复卦最下面的“初九”,这就叫“七日来复”。每一个卦有六个爻,从下到上,变化到极端,就暗含着“七”。

  七,是一种边界,暗含着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变化。所以“切”字从“七”得声。七者,切也,是和变化相关的,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。

  七月初七的晚上,就是七夕,这个日子涉及到牛郎、织女的爱情,这个故事,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关爱情最著名的,流传至今,已经近两千年了。比白蛇传、梁祝古老得多。

  传说,牛郎和织女,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,一年只有七月初七夜里相会。这已经够了,不过事实更,其实,牵牛、织女这两颗星隔着银河,永远不可能真正相遇。一旦相遇,那就是两星撞击,这是的灾难。杜甫很高冷,喜欢讲事实,说牵牛、织女:

  有的人用学说解释,说银河在人的身上相当于任督两脉,任督二脉的两旁身体,“气”聚在一起。所谓牵牛织女相会,是说星气相聚,或者说星神相会,而不是两颗星星的撞击。

  两颗星确实不会相遇,牵牛织女的传说照样产生,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。我们不必用事实去简单地否定传说。你读《庄子》“北冥有鱼,变而为鹏。”倘若问庄子:鱼怎么可能变大鹏呢?那庄子只好逃了。

  还有一个问题,古代的书上,讲牵牛织女两星相聚,都是说织女星跨过银河去和牛郎相会,不会说牵牛跨过银河追求织女,这实际上是男权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传说中的反映,古代的传说,大多有这种思想的投影。

  七夕作为一个节日,汉代已有了,东汉崔寔的《四民月令》,讲七月初七的风俗,分为白天、晚上:白天晒衣服、晒书,晚上在屋外摆设酒菜瓜果祭祀河鼓、织女。

  《世说新语》有两个故事,一个是郝隆晒书,郝隆在七月初七这天,露个肚子躺在地上晒太阳,人家问他在干吗?他说:晒书。肚子里书太多了。

  另一个是阮咸晒衣。阮咸这个人很穷,七月七日这一天,阮氏家族的有钱人晒貂皮、貂绒、国际名牌,他拿个竹竿晒破裤子,有人觉得很奇怪,他说:“未能免俗,聊复尔耳。”(南宋-施宿《会稽志》中的“巧竿”,原型大概出于此)。说明汉朝《四民月令》记录的七月初七晒书晒衣的风俗,在晋朝还是流行的。

  七月初七晚上,也就是七夕,祭祀牵牛织女两星,看到银河中有白色、发亮的东西,就来、许愿,许的是有关农业丰收的愿望,起初跟爱情无关。“牵牛”管耕,“织女”管织,农业社会嘛,男耕女织,是第一位的,这是很现实的愿望。爱情的许愿,是上的,晚于物质。

  到了魏晋南北朝,慢慢变成了乞巧节。乞巧,也叫延巧、祈巧。乞是乞求,巧是心灵手巧,也跟生产生活有关。乞巧这天活动很多,在月亮下拿线穿针,穿得快的乞的巧就多;放在外面用以祭祀的瓜果,第二天去看,结了蜘蛛网就表示乞得了巧,蜘蛛网代表织布,过去叫它“蟢子”,蟢者,喜也。因为乞巧节有牵牛织女传说的背景,因此,现在为人做媒,叫“穿针引线”、“牵线搭桥”,就是从牛郎织女故事衍生出来的。

  古人仰望天空时,为星空创造一些故事,牵牛织女的故事在六朝时慢慢定型了、完善了。汉代的《古诗十九首》说:

  这首诗里,两颗星不得相会。到六朝就不一样了,所谓“东飞伯劳西飞燕,黄姑织女时相见”,她们能够相见了。从天文上的不相见,到传说中的可以相见了,这个相见,当然要有个媒介,这个媒介就是喜鹊。白居易的《六帖》引《淮南子》的说法,说喜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。

  喜鹊搭桥,很大胆,很文艺,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中最高级的想象力。倘若工业社会,人们在想象里,也许会给银河造一座跨海大桥,钢筋水泥,这样一来,牵牛织女就能天天开着车子约会了,这样就缺少文学意味了。文学的退步,有时是社会形态的变化,不一定是作家本身的问题。

  有了鹊桥,牵牛织女就能一年一会。后来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诗歌,有一个常用的词牌名,叫“鹊桥仙”,就是这样来的。“桥”的意象,在中国古代多和爱情有关,尾生高与女人约会,约的地方也是桥下。当然,最著名的是鹊桥,还有就是唐代传奇里的蓝桥,讲的是裴航和云英爱情故事。许仙、白娘子传说里的断桥,也著名。中国的爱情故事里,大多要放一座桥。

  过去评诗歌时,如果读起来整体感觉蛮好,但是找不出一句好句,叫“有篇无句”;拿得出好句子,但整篇不好,叫“有句无篇”,秦少游的《鹊桥仙》,没有一句不好的,可谓“有篇有句”,很了不起,秦少游有才情。“秦少游”三个字,是中国古代才子的代名词。

  意思是说,织女虽然苦,但比嫦娥幸福,嫦娥是个超高龄的剩女,只能夜夜孤眠,织女至少能跟老公一年一会。

  不管是张文潜,还是秦少游的“两情若在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,都是文人面对悲剧发出的慈悲心,也是一种宽慰。

  七夕,顾名思义,是指七月初七的夜里。但唐朝末年一直到宋初,七夕这个节日,是七月初六过的。这很奇怪,唐末的丘光庭《兼明书》里,对此做过推测,但不能算。不过,从丘光庭的话里,我们可知,那个时代七月初六过七夕,主要是指中国的北方地区。

  宋太太平兴国三年,公元978年,农历七月初一,专门下了诏书,要求全国人民,七夕节,恢复到七月初七夜里过:

  七夕嘉辰,著于甲令,今之习俗,多用六日,非旧制也,宜复用七日。(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十九)

  但是风俗很难改变,所谓“移风易俗”,不是一道圣旨能完成的。978年以后,有些地方还是没改,南宋孝时期,陆游到四川去做官,七月初五过镇江,当地朋友跟他说,明天就是镇江人的七夕。也就是说,南宋时期的镇江,七夕还是七月初六过,还保留这个风俗,宋太的圣旨不管用。

  很巧的是,公元978年,宋朝中央发出诏书后第六天,也就是七月初七,李煜去世了,活了四十二岁,今天就是他的忌日。更巧的是,他的生日也是七月初七。大概这种日子出生的人,天赋感情至深,他就是笃于情者。李煜做不行,但是个情感高手,所以他自己把自己封做:

 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、陈鸿《长恨传》出来后,影响巨大,七月初七,跟爱情紧密相关了,现在人把七夕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,严格来说,只能从这里算起。这个故事讲杨贵妃去世后,唐明皇很思念她,让一位帮忙寻找,在天上见到了杨贵妃,临走前,问杨贵妃,有没有和唐明皇比较私密的事情,我带回去,好让唐明皇相信我。杨贵妃就深情地回忆说:

  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,又衍生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,清初杭州人洪昇写了《长生殿》,影响更大了。牛郎织女的故事,后来专门演绎的人反而少,明代有朱名世的《牛郎织女传》小说。

  关于七夕的活动,宋以前的记载,相对比较简单。宋朝时的《东京梦华录》、《梦梁录》等书,记载得比较具体。宋代人过七夕,慢慢来,很热闹,甚至从七月初一就开始了,当时专门有个集市,叫乞巧市。因为七夕,居然形成了这样一个专门的经济形式。从初一,一直过到初七、初八。市场上卖很多东西,有一种东西很常见,叫摩睺罗,也翻译为磨喝乐,这个东西,在唐朝以前是没有见的,宋代很常见。

  摩睺罗,就是泥娃娃,泥孩。摩睺罗,是梵文翻译过来的,就是“目犍连”,也就是“目连救母”的目连(宋代七夕与中元节也即“盂兰盆会”的关系很密切)。捏泥孩,蕴含着求子,七夕本来就和爱情、婚姻有关嘛。还有用金子、银子来做小娃娃,贵族用的。这种泥娃娃,苏州做的最好。中国人求子的传统,本来求本国的神,后来慢慢变了东家,这项工作,大多交给了。

  宋朝人过完七夕,还不肯消停,七月初八,开始演戏,演《目连救母》。这个故事慢慢演变出来到七月十五的中元节。或敦煌文献里可以看到这个故事(关于盂兰盆会,可参本号2017年写中元节的文章)。

  瓜花,就是在瓜上雕花,相当于现在平湖的西瓜灯。果子将军是一种面粉类食物,不是水果。我们这里的土话讲“糕饼果子”,果子就是糕饼,这也是宋朝人常用的词语。

  还有种生,相当于现在的种豆芽菜。现在的七夕,跟宋朝不一样了,内容变了,送给情人,当然是送玫瑰花,送她一把豆芽菜?这就成笑话了。这些东西,都是随着宋朝七夕节繁荣起来的,并且成为了产业,就像中秋派生出来月饼产业一样。

  七夕和爱情本来没关系,流变成与爱情有关,再过一百年,也许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,也许会逐渐消失,成为历史,反正都与我们无关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财成国际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郑重声明:本站仅为喜欢苏州爱苏州而成立的一个小型网络资讯网站,非官方,不从事任何商业活动!

CopyRight 2010-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